第四百六十七章 生分-《汉家功业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  董太后满头花白,脸角瘦削,坐到刘协对面,淡淡道“刘辩回来了?”

      刘协见着,又是连连摇头,瞥了眼外面,俯身凑近低声道“那个,田,元皓,是这样。陛下让我出京,并非是要查案,主要还是督促治河。现在这个时机,还不是大动干戈的时候,一切以治理水患为要,大规模的彻查,必将适得其反!”

      刘协一怔,道“祖母怎么知道皇兄回京了?”

      突然被提拔为御史丞,这是田丰始料未及的。

      刘辩还是搓了几下,笑着道“行了,去玩吧。”

      董太后想不通便道“好,远离洛阳这个是非之地。再找个机会,想办法让他同意你去就藩,哪怕被软禁在陈留,也比在洛阳令人放心。”

      刘辩看着他的背影,又低头看了眼怀里的二儿子,心里翻涌着阵阵念头。

      刘协没有理会田丰最后的那大胆一问,被他前面的话震惊的张着嘴,满脸震惊与愕然,半点声音发不出来。

      刘协稍微向后躲了躲,脸色僵硬的陪着笑道“元皓,是这样,朝廷,是要暗中调查,等待水患结束,一并处置。”

      真要彻查下去,洛阳城里就得有数百人掉脑袋,加上地方,这个数字得翻好几倍!

      这种捅马蜂窝的事,谁愿意沾边?

      大汉天下的所有人都知道,大汉朝烂透了,到处都是贪官污吏,哪怕那些人表面上衣冠楚楚、正义凛然,可背地里的肮脏龌龊,隔了十几里都能闻得到。

      同时他也隐隐感觉到,这不是尚书台的意思,多半是宫里陛下的旨意。

      一旦揭开,那是惊天大案,足够死刑的,至少数千人!

      在当下这种‘力求稳定’的大环境之下,朝廷是不允许发生这么大案子的。

      董太后端着茶杯,脸色困惑,道“你说的我都糊涂了,到底是怎么回事?”

      小家伙顿时痛苦的皱眉,急声道“父皇,疼……”

      田丰依旧一脸愤然不甘,敷衍的一抬手道“多谢殿下。”

      这‘嫡长子’的善恶贤愚,品行能力,根本不在‘选择’的范围内。

      “下官要这个查办之权!”田丰猛的坐直身体,声音低沉,目光逼视。

      刘辩静静的思索着,下意识的挪动了一下屁股。

      “殿下,要视若不见?可知有数百万百姓正在面临水灾,一旦决定,不知道要死多少人!?”田丰越发恼怒,嘴里喷溅出口水。

      田丰如果坚持,刘协还不知道该怎么拒绝。

      刘协死死盯着他,道“我要知道实情,如实告诉本王,本王只所以一次,事关社稷国政,不可有私心!”

    
  刘协见田丰还在绕圈子,直接道“实话告诉你,陛下要我巡视两河,确保今年两河所过之处不会决堤!”

      刘协急匆匆跑出御史台,上了马车才松口气。

      田丰坐在刘协对面,神情冷漠非常,双眼微红,强忍着怒意,道“他们可图谋的多了。洪水决堤,他们顺势吞掉逃难百姓仅剩的家资,更是将那些青壮收为家仆。朝廷一旦派兵剿匪,那必然有无数钱粮流转,一多半也得进入他的仓库。最后,匪患平定,他们捐纳一些钱粮,那各地的一切官职,自由他们来分配。到了那时,洪水退去,出现无数无主的丰腴之地,那也是他们嘴边肉。洪水决堤,对他们来说是一场盛宴,相反,朝廷堵住了缺口,他们一无所得。殿下,两厢之较,若是你,作何选择?”

      作为一国之君,刘辩没有理由反对。

      董太后思索一下,完全没有印象,递茶给刘协,道“说吧,遇到什么事情了。”

      刘协回到陈留王府,直奔大院深处,来到了董太后的住处。

      刘协喝了口茶,定住心神,绕开田丰的烦恼,道“昨夜的事,祖母已经知道了,荀彧与钟繇要我主持处理曹操一事,我原本以为是皇兄的意思,所以不敢不见。今天进宫之后才知道,不是皇兄的意思。”

      董太后自顾的倒茶,冷哼一声,道“除了他,谁能让你这么慌张?”

      田丰若有所觉,不动声色的道“殿下,是关心水情,还是,想要查什么案子?”

      田丰双眼泛起浓郁的杀意,低声道“殿下,下官这些,连在奏本上都没敢写,我说与你听了,还请信守承诺,带下官一同出京巡视。”

      多少萧墙之祸,多少父子、手足相残,每一页的历史书上,可见不可见的字里行间,血迹斑斑。

      刘协有些害怕田丰,立即应声道“自然是。我御史台是三法司之首,本王身份尊贵,岂能任由那许攸,戏……志才驱使。”

      但同样的,‘嫡长子制’也有着他天生的缺陷,‘嫡长子’自从出生就决定了将获得一切,这对其他庶子来说是不公平的。

      刘协直接道“皇兄让我出京,巡视河道,曹操一案,交由三法司处置。”

      刘协吓了一跳,连连摇头,道“不可不可,陛下只让我一人出京,旨意上并没有你。”

      田丰好像被触动了什么,双目紧盯着刘协,道“殿下不是已经查明豫州之事,又何故多问这一句?”
    第(2/3)页